女性粒腺體Mitochondrial DNA( mt DNA)研究,
猿猴的Y染色體DNA與人類大不同
(BH 轉貼,全文請按上鏈)
...
不要以為科學家都是用理性處理學問的,很多科學家堅持的是“信念”。而科學家的信念並不等於科學,正如神學家的思想並不等於神的心意。由於人的有限,觀點及理論常會與事實和真相有一些差距,尤其面對進化論這麼廣泛複雜的生物歷史問題。許多進化論支持者的盲點,就是在努力用進化論的框架假設,來解釋某些現象;對於違反這些假設的發現不予理會,造成一般人以為進化論是個普遍真理的錯覺,以為像化學、電磁理論或者生理學那樣真實。課本上、電視傳播中言之鑿鑿,這個猿人、那個原人,好像人類演化已經鐵證確鑿了。到底哪些原人? 這些學者本於對進化論的信心與愛護,遷強附會,塑造它的權威形象,在教科書裡絕口不提那些難解或者無解的疑點。
要知道進化論到如今不過是一個理論(theory) 或假說(hypothesis);理論或假說要成為自然定律(natural law),必須經過多方實驗或觀察的驗證。如果與實驗或觀察發生衝突,就要修正或者揚棄了。進化論可信與否? 我們必須客觀地從多方面的科學來判斷。研究人類或生物起源的科學論文很生硬,裡面技術性資料太多了,五花八門,一般人不容易懂。因此簡要地將一些最重要對進化論的疑點以及新的科學發現跟大家分享。
...
女性粒腺體DNA的研究
我們都知道人類的遺傳是靠DNA來傳遞的。在細胞核裡的DNA一半是來自父親,一半是來自母親。也許有人不知道,在細胞核以外還有DNA存在於粒腺體中。胎兒是由母親的卵子和父親的精子結合以後發育而成;新細胞內的粒腺體是承繼自母親的卵子,也就是說跟母親的粒腺體完全一樣,沒有父親的遺傳物質。因此任何人的mtDNA 是與他的母親、外祖母、外曾祖母、外高祖母……相同的。當然每一次細胞分裂,有可能將遺傳物質(即DNA) 稍微抄錯一點,這種錯誤的發生機率非常非常低。這極微小的變化率(生物鐘) 可以用來推算人類年代、追尋遷移及源頭。
如果人類有好幾個不同的祖先,在各地演化出來,就應該有好幾種不同的mtDNA。1987年的研究報告,科學家把全球各人種的女性mtDNA採集來比較,發現不管是紅、黃、白、黑人,他們的mtDNA竟然完全相同。這證明了人類各民族,都是來自一個共同的祖母。按進化論人從猿猴演化的假設,利用細胞複製mtDNA出現的微小差異頻率,推算出人類這一個共同的女先祖,俗稱“粒腺體夏娃”(Mitochondrial Eva),出現的時間是在十萬多年前。但是,若人類與猿猴無血緣遺傳關係的話,夏娃的出現就不需要推在1萬年前。
Y染色體研究的結果
Y染色體是由父親傳給兒子的,跟媽媽沒有關係,所以從這個方向可以推知父系的起源。1995年分子生物學家利用Y染色體上的一個ZFY基因,推算現代人出現的年代。他們從世界各地(包括非洲、亞洲、澳洲、歐洲、北中及南美洲) 挑選了38個不同種族的男人來作分析。這個基因共有729對鹼基。科學家把每一個人的這個基因分析完後,發現所有這38個人的基因序列是相同的。另兩篇報告研究了27,000對鹼基,序列也都是相同的。這證明了人類各民族,都是來自一個共同的祖先,而不是由各地原人演化而來。他們用現代人類與猿猴在Y染色體DNA序列的差異,以及進化論的假想分別演化的年代,推算人類共同的一個祖先,俗稱“Y染色體亞當”(Y-chromosomal Adam),可能出現在5萬多年前。然而如前段所述,若人類與猿猴無關的話,亞當的出現也沒必要推到1萬年前。
在二十世紀,一般科學家都以為人類與猿猴的DNA 大約98%相同,所以接受進化論說人類與猿猴同宗。自1990年龐大的跨國探索工程—人類基因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測定人類染色體所包含的30億個鹼基序列,從而繪製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人類遺傳信息,20年來有許多新發現。2010年的一個分子生物研究報告,比較人類與猿猴最小的Y染色體,發現兩類Y染色體在結構及鹼基序列的差異超過30%,猿猴少了50%以上人類的基因。生物學界非常意外、驚憾,因為此差異相仿於人與許多動物的差異。這意味著進化論的假設框架有大破綻,顯出以往那些生物學家是如何地信口胡言。現在,科學家們應該同意:猿猴的染色體DNA如其他動物一般,與人類大不相同,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其他解說,都太虛無遷強。
前兩段裡說到分子生物學家,從分析女性的粒腺體DNA及男性的Y染色體的結果,歸納出全世界人類的各民族都來自共同祖先(雖然我們不能認同,依進化論假設框架,推算出來的年代)。人與猿猴不同宗,各從其類。這結論支持了聖經創世的記述,亞當和夏娃是全人類的始祖,具有歷史真實性。
生命的起源:第一個活細胞
最基本的問題:生命是不是從無生命的物質自然發生的? 第一個活細胞是如何產生的? 進化論中生命起源的假設比較容易探討,也是脆弱的一環。這是突破進化論的另外三個重要科學議題—
1) 細胞的要素:合成核酸、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4種鹼基糖,其中部份分子的結構並不簡單,很難自然產生。1953年,米勒-尤列實驗(Miller-Urey experiment) 模擬地球的原始狀態,來產生有機分子。發現有10-15%的碳變成有機化合物,其中2%屬於胺基酸,是左旋與右旋混合物。試驗結果無法進一步推廣到蛋白質或核酸,因為輻射的紫外線及氧氣,會破壞大氣裡的氫和水里的有機分子,生命基素不能長久存留。科學家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可以用“總是失敗”來形容。另外,為什么生物蛋白質完全由左旋胺基酸所組成? 至今仍然是個“莫大的奧秘”。
2) 或然率:最簡單的獨立生物細胞的長鏈核酸,必須由幾萬個排列有序的鹼基,生產必要的蛋白分子,來維持生命功能和復制分子。一個最簡單有功能的蛋白質分子,至少含有三、四百個氨基酸。也就是說,需要至少一千個鹼基的DNA分子來排列該蛋白質。以猴子的智慧,不可能隨機遇打出一篇四百字通順的文章。同理,四百個氨基酸也不可能隨機遇自然地排列有序,成有功能的蛋白質。無論地球或宇宙的年齡有多長,第一個這種長鏈核酸或蛋白質隨機遇組合成功的或然率,是極極微小,幾乎等於零。
3) 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自然律使能量放散、粒子擴散、運動會停頓、系統傾向於混亂;就是說,無生命的物質不能越過熱力學第二定律,從無序到有序,由低級到高級。所以,氨基酸、鹼基糖也不能自然聚集,高分子蛋白質、核酸合成不了,更無望聚合成最簡單的單細胞。
蛋白質和DNA兩類分子需要彼此緊密合作、共同發揮作用,細胞才能生存。鹼基糖、氨基酸聚合成核酸、蛋白質,加上脂肪,再變成活細胞,有兩個必要條件:第一,有藍圖或系統指令,第二,有一個精密系統供給轉化能量。這兩個條件只有出於智慧的設計與生命的能力。由於或然率及熱力學第二定律,不但物質不能自然聚合出活單細胞,即使加上化學,人也永遠無法突破這個極限。如今在實驗室,只能靠生化科技重組基因、複製生物。然而,生化科技,是人利用既有的生命要素及功能係統,並非自有或人造的。因此,生命的起源,最好的解釋,是出於超自然、神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