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8, 2008

簡介「心有千千結」『Knots』 by R.D. Laing

「人人都有精神,人人都有神經」是一精神科醫生的詼諧說詞。言下之意,乃是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精神上的弱點與毛病;看不開,拿不起也放不下,拿捏不穩,碎碎唸,嘮嘮叨叨,喃喃自語,杞人憂天,過度操心…等等。常人與精神分裂症病人,有所不同的地方,其實也只是程度的輕重而已;當我們焦慮的時候,為一些事情或不安的良心, 睡不著覺,輾轉難眠的時候,也會呈現輕度精神病人的症狀。 Dr. Laing 就是把他多年看精神病人的經驗,針對許多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無論是親子關係,男女之間,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自己在那裏獨白囈語做白日夢,到底是莊周夢蝴蝶還是蝴蝶夢莊周,是自己還是別人也搞不清的精神迷宮及剪不斷理還亂的無理頭,甚或自戀情結,各式各樣盡都收覽在此短詩集或對話錄裡。讀的時候,真是可以讓人自個兒腦袋轉來轉去卻是走不出來的感覺。讓我們細細去咀嚼品嚐這些對話吧。翻譯的時候,想要照著篇章的邏輯去翻,搞的我暈頭轉向,一個不小心,不留神,就要翻船的樣子。我試著翻出幾篇來讓大家品嚐品嚐。
 無理頭 (心有千千結) --精神病患者的獨白囈語--
他在裏頭 然而他卻在他曾在裏頭的外頭
 他感覺非常空虛因為在他裏頭空無一物 
 他想辦法進入他自己的裏頭 也就是進入外頭的裏頭 
那個他曾經在裏頭的外頭 
他曾經嘗試著使自己進入裏頭 就是那個他在外頭的裏頭 
 既吃又被吃; 既把外頭吞吃變成裏頭並且被外頭吃到裏頭去。 但是這樣子還不夠,他想辦法進入他在外頭的裏頭的外頭的裏頭, 並且進入外頭的裏頭。但是他不可能藉著把外頭變成裏頭來進入外頭的裏頭。
  因為: 雖然他充滿了外頭的裏頭的裏頭, 他還是在他自己裏頭的外頭。 而進入外頭的裏頭, 他還是覺得非常地空虛。 因為當他在裏頭, 甚至外頭的裏頭,也還是外頭, 而在他的裏頭仍然是空無一物。  那裏從來也沒有任何的東西, 而且將也不會有什麼東西。

  (不瞞你說,我特別鍾愛上面這篇「無理頭」--雖然是精神病患者的獨白囈語, 然而卻也反映出人性裡最深層的空虛寂寞,那份無法進入自己靈魂深處的囧狀與無奈搞不清自己是在裏頭或外頭。在眾人裡頭,沒有歸屬感 , 邊緣人的寂寞。 因為我是遺腹子, 所以很小的時候,我就嚐到人世間的悲涼,特別是在一個西瓜效應,勢力眼的社會與環境中。我深知在世俗的眼光裏,我乃是剋父,大逆不道之輩,其實如果能換取父親的生命的話,我真希望不必出生。在別的小孩天真無邪玩耍的年齡,家父的沈船迫使我提早沉思生生死死的問題。)
 ( 詳見下文http://funp.com/t174950(抱歉,這個 funp 網站已不存在! ) 

不想做「我」的童年--BH

年紀小小的我,老實說一直不想做「我」自己,
我希望我能做「別人」--有父親的「別人」。而且這個「我」字,叫我很困惑。因為其他的人也在想這個「我」如何又如何...看到嬰孩誕生,我就想又來了一個將會思考「我」的人, 這個「我」又從何而來呢?
 我常在想,為什麼他人心目中的「我」字與我的「我」字會不同呢?
為了這個疑惑,讓我幼小的心靈想的暈頭轉向,似乎嚐到一點點小哲學家的痛苦,把簡單的「我」字變得十分地複雜。狂妄自大與自悲常常交替互換, 搞不清楚「我」是誰 ? 
直到我長大以後,才在主的愛裡頭,找到「我」的定位 --知道「我」雖渺小,主卻願意為我死,這樣的大愛叫「我」不再想做別人了。況且雖然「我」沒有父親,卻有天上的父時刻看顧及祂賜的慈母無微的照顧直到她回天家。我真不該抱怨, 而應充滿感恩才對。 以下試翻兩小篇,( 已上載在 我的部落格及funp.com)可讓讀者先睹為快。

  自戀  那西塞斯自戀自己的影像,以為那是別人。 傑克愛上吉兒心目中傑克的影像, 認為那就是他自己, 她不能死,因為如此會導致他失去他自己。  他很嫉妒,唯恐其他的人的影像在她失真的鏡子裡頭顯露出來, 對她自己來說,她是一個變形的鏡子, 她必須扭曲她自己,為的是要對她自己來說,看起來並不扭曲。   為了讓她自己還樸歸真,不再扭曲, 她找到傑克,在他變形的鏡子裡,扭曲她已經扭曲了的影像 。她希望他扭曲她的扭曲可以矯正她的扭曲而她就不必再扭曲她自己了。 註:Narcissus(那西塞斯):希臘神話裡一個美少年因自戀自己水中的影像, 終致憔悴而化為水仙花。

半斤八兩—頸痛及頭痛
男:妳是我脖子上的痛處 為了要停止妳帶給我的脖子痛 我緊繃脖子上的肌肉, 為了保護我的脖子。 因此妳更成為我脖子上的痛處。
 女:為了嘗試著停止你帶給我的頭痛,我的頭好痛。

   就這樣,Dr. Laing溫柔地把人心最內在的秘密,動機,抽繭剝絲地,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書中叫人心碎的一些反諷,對話等等...似乎是來自一位文學家而非一名精神科醫生的手筆。不要期待你第一次閱讀時,就能全然理解。一而再, 再而三地讀它吧! 那麼,你可能就會產生共鳴及同理,同情心。的確,這本短詩受到精神分裂症者的影響,自成一格,是很獨特的傑作。它奇妙地展現出許多纏人,惱人的思緒,以及內在自個兒打轉,打結,心裡的對話,活像心有千千結,交纏錯縱,走不出的一座精神迷宮,讓人費盡腦筋,聲嘶力竭。 本書的確揭露了我們的「心結」是如何干擾我們的人際關係,几乎快要讓個人的生命窒息,歇斯底里的程度,並把自我恨惡的「心結」加害在週圍那些愛我們的人身上。「心結」可用來特別有效地研究我們最親蜜的家庭關係。然而,有可能你是個罕見的聖賢,你的生活都很稱心如意及完美,你遠非芸芸眾生, 與人相處十分和諧完美,從沒有過甚麼心靈的掙扎。那麼, 你將不可能喜歡「心結」,但是如果,像許多其他人一樣,你掙扎且深感不足和懷疑自己的感情,那麼你將發現「心結」描繪出逼真的心境來。當然,不喜歡抽象思考的人,也可能會不喜歡,因為它裡頭抽離現實的個案,書中人物似曾相識,卻也無法真正點明,是某一個人,某一事物,甚或自己曾有過的一些瘋狂思維或無可明狀的焦慮。 總之, 這本書喜歡的人會很喜歡,不喜歡的人會很不喜歡。你會說:「廢話,這還用你說嘛?」正是如此,我到Amazon.com 去看這本書的介紹,沒想到竟有人模仿原詩集的語氣, 文筆來推薦本詩集,非常有趣。我試著翻譯在下面以嚮讀者。請大家自己品評之。

 何去何從?--奇特的書評 By Rareoopdvds
  我喜歡這本書。 你也喜歡這本書。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你喜歡這本書。
 你喜歡這本書因為我喜歡這本書因為你喜歡這本書。
 如果你喜歡這本書我就喜歡這本書。
 如果我喜歡這本書, 你就喜歡這本書。
 那麼我就不可以喜歡這本書因為你喜歡這本書。
 如果你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那麼我就不可以真正喜歡這本書。
 如果我是你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那麼你就不可以真正喜歡這本書。
 如果你不喜歡這本書因為我喜歡這本書因為你喜歡這本書。
 那麼我就不喜歡這本書因為你喜歡這本書
 她認為我買這本書,因為她買這本書, 他認為我買這本書, 因為他買這本書. 她認為我買這本書因為她喜歡這本書因為她買這本書。
他認為我買這本書因為他喜歡這本書因為他買這本書 她認為他喜歡這本書因為我買了這本書 他認為她喜歡這本書因為我買了這本書。
 如果她認為我買這本書是因為她喜歡這本書而且她也買了這本書, 那麼我鐵定不要買了這本書。她應該已經為我買了這本書。
 照以上書評的邏輯,你根本不用買,就等那一個迷糊的傢伙買了送你吧! 
  (註: 本文中的這些插圖, 是我以前因當年Times 暢銷書 "knots” 短文無理頭的靈感, 畫的抽象水彩畫.有一點想要模仿畢卡索的畫風, 把它切割成好幾幅. 要把文中的氣氛帶出來. 有可能畫虎不成, 反成貓, 請勿見笑.)

後記: Dr.R. D. Laing 畢業及任教於格拉斯哥大學醫學院。 他是英國軍隊, 格拉斯哥皇家精神醫院的一名精神科醫生。 其後,他加入Tavistock醫院並且是倫敦 Langham 醫院院長。 從1961到1967年, 他作為一精神分析醫生專門研究家庭,以後做開業醫。 自從1965以來他已經是美國費城協會的主席,該慈善機構, 注重發展應對精神病問題的方法,在Laing的觀察中, 這些發生在某些人類行為和經驗模式裡的問題乃“精神病症”的徵候或前兆。 作為一 個精神分析醫生和精神科醫生,他致力研究人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不同的經驗, 思想極其混淆, 無法溝通的現象。 他是無數的文章和書評的作者。The Divided Self; Reason and Violence (with David Cooper); Sanity, Madness and the Family, Vol. 1: The Families of Schizophrenics (with Aaron Esterson); Interpersonal Perception: A Theory and a Method of Research (with H. Phillipson and A. R. Lee); The Politics of the Family;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ience. 註:可以上網買之. http://www.amazon.com/gp/reader/0394717767/ref=sib_dp_pt#reader-link 附錄原文一小則如下: 無理頭 One is inside then outside what one has been inside. One feels empty because there is nothing inside oneself. One tries to get inside oneself that inside of the outside that one was once inside once one tries to get oneself inside what one is outside: to eat and to be eaten to have the outside inside and to be inside the outside But this is not enough. One is trying to get the inside of what one is outside inside, and to get inside the outside. But one does not get inside the outside by getting the outside inside for; although one is full inside of the inside of the outside one is on the outside of one's own inside and by getting inside the outside one remains empty because while one is on the inside even the inside of the outside is outside and inside oneself there is still nothing There has never been anything else and there never will be

No comments:

Add to Technorati Favorites